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养育视野下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构建
来源:[db:出处] 时间:2019-11-12 12:15:15
[摘 要] 构建养育视野下0-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首先要明确养育和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含义。其次要明确一体化亲子课程落实的路径,包括通过主题性课程和固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实现课程横向一体化;通过课时计划、课程环节、主题系列实现0-6岁儿童亲子课程纵向一体化;通过教案文本双维结构、课程实施环节双维指导实现家长培训和儿童发展的一体化。
[关键词] 养育视野;一体化;亲子课程
一、养育视野下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内涵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教养态度,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幼儿园应该主动承担起的责任和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幼儿园应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家长参与广度和深度,研究家园共同体的建构;二是将受教育对象儿童的年龄逐步向下延伸至7个月龄儿童的亲子课程,其实质就是实施婴幼儿教育一体化,也就必然要求幼儿园教育依托高质量婴幼儿一体化的课程来实现。这种课程要求将家长纳人教育范围,把家长培养成胜任抚养与教育孩子工作的第一任教师,使家长能够尊重与成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让所有的教育行为均建立在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家庭教育与每一个孩子的匹配度,促使家长在家庭中给予自己的孩子最贴身最适切的亲子教育。[1]这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
一是“养育视野”。所谓养育视野,强调以养为主,教养融合。这一概念凸显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要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及养育工作放在首位,凸显O~6岁儿童教育的独特性。虽然教育性是O~6岁儿童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但O~6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婴幼儿教育阶段直接依赖于成人对其生活照料和发展所需的合理供给,即保育永远是其健康成长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儿童教育与儿童生活的无缝对接。养育者应以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首要关注点,全面关心、关注、关怀婴幼儿的生活成长过程;要在了解、理解和尊重养育对象主体自身的合理需要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儿童的天性,精心呵护儿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自我成长的潜能,让他们在丰富、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2]
一是“一体化亲子课程”。在养育和教育一体化的前提下,一体化亲子课程应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从O~6岁儿童发展连续性的视角整体构建亲子课程。以O~6岁整体视角循序渐进地构建亲子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消除O~3岁和3~6岁两段教育相互割裂的现象,做到既有相对的阶段划分,更有两个阶段的交汇融合,凸显两个年龄段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情感建立、人格培养上的一体化,以更科学地体现O~6岁儿童教育的衔接和递进,使O~6岁儿童的发展成为一个更好的有机体,实现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其次,从家长教育连续性的视角构建亲子课程。在亲子课程中家长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家长科学养育和教育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多次反复培训。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研究采用连贯性、分阶段的系列亲子教育培训活动,对父母及养育者实施不断深化的持续培训,为他们在家庭中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全程护航O~6岁儿童健康成长。再次,从对儿童指导和对家长指导的一体化视角构建亲子课程。亲子课程不仅是让家长带着孩子到亲子园学习,因此亲子课程不仅指向儿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导家长乃至于与儿童养育相关的全体养育者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如此一来,儿童和家长在亲子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体化的。
二、养育视野下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落实
(一)通过主题性课程和固定课程的内容结构落实课程横向一体化
落实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必须把培养O~6岁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儿童”作为根本任务。重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努力做到将儿童的经验和生活整体联系,关注到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一体性。课程内容应包含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3]并将各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和内容进行一体化的横向整合,以保证O~6岁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具体而言,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主题性整合课程。每一次亲子课程活动都应该有一个具体主题,并有机整合各领域学习内容。每次课程主题名称不同,有的是以绘本的名称呈现,有的是以玩具名称呈现,有的是以材料呈现,有的是以乐曲名称呈现。无论是什么主题,都要在课程中整合五大领域或7个学科的学习内容,以保障每次课程活动都是指向儿童的全面发展。二是固定课程的内容结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推进儿童全面发展两个维度来设计亲子课程内容结构,并细化每一环节的任务指向,以保证每次亲子活动内容结构都是围绕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全面发展任务来科学安排的。每次一小时亲子活动以亲子互动为核心线,环节设置科学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全面,活动方式多样交替,且各环节的安排相对固定,每一项内容的活动时间安排与每个月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匹配。通过设置科学、均衡的课程活动结构来保障O~6岁儿童亲子课程内容横向一体化,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二)通过课时计划、课程环节、主题系列落实O~6岁儿童亲子课程纵向一体化
O~6岁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目的是期望减少不同层级学习之间的缝隙,让儿童能顺利地从一个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个一学习阶梯,所以需要从课时安排、课程环节、内容的层次性三个方面来减少各个阶段衔接的缝隙。
首先,课时安排应无缝隙。课程总体课时安排是根据不同月龄儿童发展需要和儿童在家庭、幼儿园教育场所时间长短两个维度来设计的,使其自然过渡到每个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根据越小的儿童差异越大的特点,O~3岁亲子课程设计是以3个月为一个月龄段来划分课程阶段和班级的。3~6岁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课程。亲子课程课时密度是从逐步加强到减弱的。3岁前,由于儿童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在家庭,儿童教育大多是在家庭中进行,由于家长普遍缺少开展积极亲子互动的经验和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策略,所以家长参与的程度是逐渐增强的。如课程安排可以从第7个月龄儿童开始,7~9、1O~12、13~l5、16~18每个月龄段每周一次课程,每个月龄阶段有12个亲子活动,4个月龄段共计48个课程活动。从第19个月起,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同伴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大,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其个性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第19个月起至36个月的亲子课程增加至每周2次,19~21、22~24、25~27、28~30、31~33、34~36每一个月龄阶段有24个活动,共计144个亲子活动。通过增加亲子课程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逐步培养儿童的交往愿望与交往策略,使其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3~6岁阶段儿童保育教育主要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同时,家长在经历了O~3岁的亲子课程培训后,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的观念已初步建立,逐步掌握了根据儿童每一阶段年龄特点展开适宜教育的方法,所以这一阶段的亲子课程强度应减弱,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每学期5~6个活动来设计,每个年龄段11个活动,小中大班共计33个亲子课程活动,目的是帮助家长了解这个年龄段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
其次,课程组织环节应无缝隙,即应实现O~3岁儿童亲子课程环节组织与3~6岁儿童在园的一日作息环节组织一体化。对于3岁以下儿童,每次1小时的亲子课程时间应科学划分,合理组织。以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做到动静交替、集中与分散交替、大小肌肉交替。每次亲子课程的内容包括接待问好、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做操、集中学习活动、适合于3岁以下儿童的器械体育活动。这样的课程环节安排与3~6岁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的环节基本一致,从而可以为他们3岁后进入幼儿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课程目标层级应无缝隙。由于O~6岁整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无论是7个月龄儿童的亲子课程还是3~6岁儿童的亲子课程,都要遵循“完整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幼儿园可以将亲子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伺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4]在构建以主题为核心来实现整合课程有机联系的同时,也要关照到课程垂直组织的有机性。在编制和实施课程时,需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及其学习经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关照到学科知识的逻辑演进序列,关照到各个阶段之间的协调。同一个主题课程在不同年龄班感受、体验和学习的内容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第四,课程内容层次应无缝隙。虽然在每一个阶段各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呈现的组织形式不一样,但其核心价值是相同的。[5]如在健康领域,无论是O~3岁还是3~6岁,都要包括儿童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O~6岁亲子课程应始终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儿童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是动作发展,包括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通过教案文本双维结构、课程实施环节双维指导落实家长培训和儿童发展的一体化
为了给予家长持续的、反复运用的有效资源支持,不断改善家长育儿观念和行为策略,保障O~6岁一体化亲子课程真正循序渐进地推动家长发展、保障儿童学习和家长培训的一体化,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首先,明确亲子课程备课、教案构成和文本必须指向儿童和家长两个维度。通过教师备课、具体的活动教案,使每一次亲子课程都成为家长学习培训的教材,使家长获得持续的支持,在每次活动中都能获得建议和指导。为此,可以将亲子课程教案分成左右两块,左边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指向儿童的发展,右边的目标和内容指向家长的发展。左边是儿童发展的“活动目标",右边对应的是“家长关注重点";左边是教育活动过程,右边对应的是每一环节对家长的要求及教师指导家长的具体内容。从目标到每一个活动环节都体现出对家长的指导,在指导儿童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有一一对应的指导家长学习的环节。[6]同时,这样也便于每位教师在使用课程活动设计时,能清晰地了解每一环节的目的和如何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方法。
其次,明确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指向儿童和家长两个维度。在实施课程时,教师不仅在实施前要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大环节的安排和每一个环节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帮助家长提高对每一个环节活动价值的了解,而且在每个环节儿童学习之前都必须先告知家长此环节对于儿童的发展价值是什么;告知家长孩子的发展状态可能是怎样的;帮助家长明确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儿童。在儿童学习之后,教师应告知家长儿童每个行为表现对应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面对这样的发展状态,成人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并告知家长不应该做什么。在第二次上课时,教师要通过儿童的行为反馈,分析家长在家里哪些行为是有所改变的,让家长体会到自己改变和儿童改变之间的关系,逐步帮助家长即使脱离了教师,依然能够指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93.
[2]侯春在.儿童心理成长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0.
[3]尹坚勤,张元.O~3岁儿童教养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4]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9.
[5]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8.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4.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